立足于国家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定位,深入推动教育改革纵深发展中的热点与焦点问题,是东北师大附中始终坚持的研究方向。向“新”聚焦新教材解读,赋能新课堂实践;向“新”延拓科学实验场景,丰盈科学教育活动。以“质”激发学生效能感,建构品质课堂;以“质”助推课堂教学深度转型,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11月22日东北师大附中初中部以第42届教学百花奖为契机,再次邀请全国知名中学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和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通过“学科主题研究”的教研形式解锁科学教育课堂新样态。英语、物理、化学、地理四个学科以鲜明的学科特色、独具特质的教研主题,构建科学教育课改新课堂,为线下近千名各届同仁成功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高质量、新生态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化学学科教研室以“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研商科学教育样态”为学科教研主题,深入探究科学教育新课堂教学实践过程。学科主任康波老师全程主持会议,与两所兄弟学校联合教研。
活动综述
在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东北师大附中初中部化学学科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深研核心素养内涵,开发了BCMAP多维课程结构备课模型,践行基于核心素养结构化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在迎来本届教学百花奖之际,恰有两个研究热点,一是新教材的使用,二是如何落实《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所以,化学学科选择新人教版第九单元《溶液》为教学素材主要来源,基于物质的多样性这一大概念,认识新教材的变化及其背后的理念,同时研究化学课堂中科学教育落地的策略和方法。
新授课课例展示
课题1《溶液及其应用》的执教老师是湖南师大附中的罗思芳老师。罗老师在溶液概念的生成过程中,选择了多种不同状态的物质与水混合,根据溶解的现象、各类混合物之间的差异,引导学生归纳出溶液的特征,并用电导率仪检测一瓶生理盐水各部分的电导率,帮助学生初探溶解的微观机制。在课前,初三24班的学生按照罗老师要求进行了“自能预习”,并提出了自己在预习中产生的疑问。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罗老师与提出问题的学生逐一进行交流,询问问题解决情况,做到了课前预习产生问题到课堂学习并有针对性解决问题的自能学习闭环。
课题2《溶解度》的执教老师是东北师大附中的刘佳宁老师。刘老师这节课的创新程度较高,其亮点主要为两个方面。其一,将溶解限度这一核心概念的认识视角进行了结构化整合。刘老师的教学设计打破了这个课题通常的课时分割方式,将饱和溶液概念和溶解度概念的建立放在一个课时中,并通过温度一定时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是否达到最大值来界定溶液的饱和状态。这样对于溶液的饱和状态既有实验带来的定性认识,还有基于比例的定量认识,同时也为数字化地度量物质的溶解限度打下了基础。其二,通过建构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学生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整理过程中,以及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中,自主运用了控制变量和比例等基本科学推理形式,发展了自身的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等科学思维能力。
课题3《溶质质量分数》的执教老师是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的何花老师。何老师对溶液的组成进行了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的认识。教学过程从回顾课题1中有关溶液组成的内容开始,再过渡到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引导学生关注学习内容之间的关联。在溶质质量分数的教学中,巧妙地用黄豆选种为情境线,引导学生学习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溶液的基本配制方法和溶液浓度的调控方法,体会化学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展示
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执教老师是东北师大附中的宋睿老师。新教材中九单元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是《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制盐》,其中的大部分内容可以整合在第九单元其他课题的学习内容之中。所以这次宋睿老师选择了一个陌生情境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从柳树皮到阿司匹林》。这本应是一个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今天我们取其中的一部分,从柳树皮中提取出能够合成阿司匹林的水杨苷。本节课的设计意图,从科学思维的层面上讲,学生通过从提取柳树皮到合成阿司匹林的全过程,认识化学家在研究物质的化学科学实践活动中主要工作是分析它是什么、如何得到它、如何改变它、如何应用它;从科学探究层面上讲,这节课学生将利用在第九单元学习的溶解及溶解限度等思想和方法,进行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教研分享
东北师大附中初中部化学组近两年来基于对《化学课程标准》及《化学课程标准解读》的学习,开发了BCMAP多维课程结构备课模型,为提高素养课的质量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刘健老师应用这个模型做了主题为《 “三新”背景下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教学实践》的教研分享。在分享中,刘健老师明确了该学习主题对应的大概念;基于学科理解,对本单元的核心知识进行全面的结构化梳理,抽提出认识视角和认识思路;挖掘了与本单元内容相匹配的学科思政素材;结合刘佳宁老师和宋睿老师的教学设计,分析了其中通过学科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机制;介绍了化学学科如何通过自编的课堂质量检测标准促进“教-学-评”一体化。
专家讲座
在本次百花奖的活动中,化学学科有幸请来了《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和修订组的核心成员、新教材的主编,郑长龙教授。郑老师做了题为《新时代化学教育的新挑战》的讲座。在讲座中,郑老师以教育家的思维带领与会教师展望了在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未来化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郑老师还结合若干个优秀的教学案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化学常态课堂中,如何基于框架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郑老师的讲座,老师们更加明晰了在新质生产力迅猛发展的今天,化学教师的工作目标及专业发展方向。
东北师大附中百花奖一直以改革、创新、研究新的教育教学范式为目标。这一整天的活动中我们经历了微观的课堂教学,中观的单元备课和宏观的化学教育方向展望,可谓酣畅淋漓。通过此次教学盛会,传播了科学教育理念,明晰了科学教育是化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了一些基于化学学科教学内容培养科学思维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化学学科要以此次教研活动为起点,继续深入研究科学教育的内涵与实践,满足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