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国家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定位,深入推动教育改革纵深发展中的热点与焦点问题,是东北师大附中始终坚持的研究方向。向“新”聚焦新教材解读,赋能新课堂实践;向“新”延拓科学实验场景,丰盈科学教育活动。以“质”激发学生效能感,建构品质课堂;以“质”助推课堂教学深度转型,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11月22日东北师大附中初中部以第42届教学百花奖为契机,再次邀请全国知名中学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和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通过“同节异构”的教研形式解锁课堂新样态。英语、物理、化学、地理四个学科以鲜明的学科特色、独具特质的教研主题,构建学校课改新课堂,为线下近千名各届同仁成功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高质量、新生态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活动综述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三新”即“新课程、新教材、新中考”,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东北师大附中初中部地理学科组全体教师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顺应时代发展,全身心投入到这场教学创新的“洪流”中。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开展教学研讨、创新教学实践和加强团队合作等措施,不断积累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成果。
本届教学百花奖,地理学科以“‘三新’背景下指向科学教育的初中地理课堂新样态”为教研主题,进一步探索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中推进科学教育,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渗透科学素养的培养。地理学科教研室主任王瑶老师全程主持会议,三所学校共同切磋交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地理课堂新样态的思路,探讨了初中地理课堂中融入科学教育元素的路径,明确了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中推进科学教育的方向。
课例研究
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之一,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等方面。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中推进科学教育,渗透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着多维度的体现与举措。四位教师“同节异构”,从不同维度创新教学设计,呈现出初中地理科学教育课堂的不同新样态,带给与会老师大量新的启发和灵感。
东北师大附中初中部的周琪升老师讲授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一框题。周老师深度挖掘并彰显自身风格、特点与专长。利用Google Earth等现代教育技术自制视频微课例展示不同空间尺度气候实例,着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全球视野,为学生打造直观、形象的地理课堂。运用自制教学仪器开展相关实验探究,利用模拟实验将抽象的气候影响因素具象化,助力学生理解复杂的科学知识。例如,在探究太阳辐射对不同纬度气温的影响时,巧妙设计盒装两支平行手电筒的实验器材,模拟太阳平行光线的光照情况;在探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候的影响时,设置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水和沙土的升温速度等。模拟实验的开展,搭配思维导图构建的知识逻辑框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科学思维。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在分析实验结果时,学生运用比较思维,对比不同实验条件下的结果差异,从而得出相关结论,提升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在实验与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还佐以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少科院研学经历为素材,全力塑造内容充实、逻辑严谨、高效有序的地理课堂,尽显创新灵动、富有深度且极具感染力的教学风貌。
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的文斌成老师教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气候与人类活动”这一框题,带领学生进入2024巴黎奥运会“碳”索情境,结合实例,通过“碳”寻、“碳”究、减“碳”环节,了解气候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形成人地协调的科学观念,为科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深度。一方面,通过2024巴黎奥运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展示了人类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这可以鼓舞学生关注全球环境问题,树立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案例中的科技创新应用,如新型节能场馆设施、低碳交通方案等,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作用的好奇心与探索欲。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和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运用科学创新来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追求科学进步的精神。
西南大学附中曹白凤老师讲授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的第一课时。课堂上泥塑传统文化的引入为科学教育开辟了独特路径,实现了文化与科学的有机交融。泥塑作为黄土高原的传统文化遗产,其传承背后蕴含着当地人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深刻理解。教师通过讲述泥塑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在黄土高原地区世代相传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这片土地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种因文化传承而引发的对地理科学的探索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探索未知的科学态度,使他们意识到地理科学与地域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而在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树立全面的科学价值观。
东北师大附中初中部的陈存真老师讲授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的第二课时。陈老师以四个环环相扣的问题为问题链,对应四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措施。通过问题链和探究活动,学生的地理思维逐级深入。他原创开发教具,巧妙搭建地理实践场景,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模拟水土流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不同的坡度、降水和植被覆盖程度等条件下水土流失的情况。在实践操作与思考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陈老师还创新性的将沙盘制作活动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研究的基础上,在现场生成的沟谷和坡面上,通过沙盘制作活动模拟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并邀请学生阐述沙盘制作的设计理念。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在做中学、用中学、悟中学。自制教具及设计制作沙盘,在教学中探索创新,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科学研究应敢于尝试、勇于突破,激发了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促进了科学创新意识的养成。
教研沙龙
深入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关键,深刻的专家点评为教师未来成长指明方向。教学沙龙中,教师的说课与专家的评课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从说评教学目标、说评策略方法、说评教师素养与学生表现、说评系统架构、说评实践场景、模拟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说评教师发展、课堂改革与科学教育六大层面,详略得当的畅所欲言、酣畅分享。授课老师们均表示通过参与本次活动,大家更加深入的体会了科学教育的内涵,无论是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还是科学思维与方法的培养,以及对科学精神的感悟都有了质的飞跃。
专家点评环节中,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教研培训部地理教研员李艳宁老师提到,在观摩本次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后,发现其在科学教育方面有着诸多可圈可点之处,例如从科学知识传授的角度来看,教师展现出了扎实的专业功底与清晰的教学思路;在科学思维培养方面,教师善于运用比较思维策略,引导学生观察差异、分析原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此外,在科学精神的培养方面,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科学在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科学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更深。特别点赞四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探究实践活动。这类活动符合科学、技术与工程发展的趋势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补齐传统科学教育中学生缺乏自主实践的短板。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系主任,人文地理学博士,副教授,娄晓黎老师表示,四堂地理创新课例在科学教育推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师们能较深刻理解科学课程核心素养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维度的内涵。以科学教育的系统架构为骨架,将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逻辑结构融入其中,精心设计、适恰表达。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具学具、实践场景、模拟实验,在生动有趣、多姿多彩、创意无限的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了科学素养的培养。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继续保持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地理科学教育。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教育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无限的可能性,通过跨学科融合、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真实情境实践强化以及个性化教育探索等多方面的努力,将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地理科学世界的大门,助力他们在科学素养培育的道路上茁壮成长,为未来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专家报告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室编审,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副主编、高中地理教材主编高俊昌老师,首先对今天的教研活动给出了高度评价,认为东北师大附中初中部地理教研室始终走在教学改革的前列,并不断挑战自我,创新变革。随后做专题报告《认识与行动——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落实科学教育说明》。
高老师的报告以两个置地有声的动词“认识”与“行动”开篇,全程围绕主题指导老师们怎么想、怎么做。高老师首先引导老师们认识地理的育人价值,开宗明义提出要在地理教育的主线下进行科学教育。按系列帮助老师们归纳出人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对科学教育的落实,并进行案例列举。包括科学探索、科学认知、科学工具、科学家简介、科学思维培养、科学方法介绍、科学方法训练等系列。每个系列高老师均以新教材的修订为例,讲述背后与科学教育的关联。高老师的讲解高屋建瓴、生动具体,既讲怎么改、为什么改,还讲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特别指出在“教”当中最关键的是“引”,即引导学生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报告后的自由问答环节,高老师更是抽丝剥茧、幽默风趣的为老师们厘清思路、悉心指导,帮助老师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新教材。
第42届教学百花奖地理学科教研活动不仅为地理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教学风采和交流教学经验的平台,也为初中地理课堂推进科学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通过观摩和学习研讨课例、评议教学设计、听取专家报告,能够促进与会地理教师们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更多的教学设计创新灵感,进一步提升地理教育教学的质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将在充分理解认识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逻辑的基础上,在地理教学一线改革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